优秀校友事迹系列展播(八)——记经济管理学院8741班陈汝军

作者: 时间:2020-12-17 点击数:

 

推荐单位:经济管理学院

优秀事迹简介:

陈汝军,男,北京农学院87级农经系毕业生,1991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1年7月参加工作,现任天津市农业农村委员会副主任,曾任市农委经营管理指导处处长、市农委副主任、机关党委书记。为保证国家政策的实施到个体,维护基层人民的利益,帮助进行党的建设工作。

第一眼看到陈汝军,将近190cm的大个子,在人群中鹤立鸡群。本以为会有因身高差而涌出的居高临下的压迫感,但走近他却发现,带着白框眼镜的他,眼神意外的平和,对每个人都笑脸相迎。

因交换而改变一生

他考大学的经历其实并不出众,也曾坦言自己的高考成绩其实在那个大环境下算中下等。但是到了高三,在随着姐姐去了一趟她在天津的大学时,他突然觉得,大学和高中是如此的不同,如此丰富多彩,为此,他开始奋力学习。他整理了一套自己的复习方法,希望自己能“保基础,争高分”对于自己感兴趣,且认为提分空间大的科目下大功夫,对于不感兴趣,提分空间又小的科目少下功夫,最终考入了天津农学院。当时北京农学院与上海农学院、天津农学院形成联校关系,他也因此从天津农学院,作为交换生来到了北京农学院,从水产专业改成了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整个人生从此踏入了转折点。

因大学而收获知识与情感

对于陈汝军来说,他的大学生活并不只是当初随着姐姐参观耳听到的一些内容的现实体现,更有无数的自我探索。相比其他人入学时的种种,他入学的过渡显得很平静,也很从容。从天津到北京、从走读到住校、时间的空闲与自我的分配,虽有不适,却自我把握得很好,没有一进大学就放飞自我,也没有把自己逼的比高三还紧。这得益于他的老师为他灌输的两种教学方向。一个老师是他的系主任,对于农学院的把握是学生毕业之后到乡镇基层工作,为人民服务,运用自己所学,去调查、统计、保证生产、确保党的政策落实;而他的西方经济学老师却认为他们应该在毕业后继续搞研究,而大学所教授给他们的是方法与基础。他在大学时代根据两位老师的教学方向,再了解大环境与专业工作性质,终于收获了自己的学习方向。大学所授的是理论,而进入社会,是要把理论变为实践,没有理论何谈实践?“每一门课都要好好学”成了他在大学生涯中的指路明灯,“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更成了他为了以后的实践而学习的口号。

大学其实并不仅仅是只有学习,更多的是生活和与同学们的相处。在大学,他找到了相处一生的伴侣,是同班同学。他感叹道:“比起进入社会之后对于伴侣的寻找,其实大学时期的感情更加纯粹,只要两个人禁得起毕业的考验,相伴会更加持久。”三十年来他们风风雨雨都携手并进,感情从轰轰烈烈地追逐到平平淡淡地看细水长流,他们的爱情,更令人感动。

因挫折而明白工作的不易

如今陈汝军作为天津农委的领导,作为党与政府政策传达实施的中转站与关键中枢,他认为责任与压力非常的重,怕辜负上层与人民的期望。他的工作,旨在保证国家政策的实施,维护基层人民的利益,帮助进行党的建设工作。说起工作,他也非常感谢学校老师所教授的知识,因为到了现在,他的工作也用得上他在大学时期所学的知识,比如调查、统计等等。在最初毕业时政府分配工作,有一年的时间需要下乡到基层,在村镇的经管站工作,初出茅庐的他遭遇了很多挫折,这段时间他向学校老师写了很多信件,多亏了老师的后续指导与耐心的开导,他真正明白了理论与实践的天差地别。理论是基础,没有理论是万万不能的,但也不是学会了理论就能实践,没有什么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更多的耐心与钻研精神。因此,他学会了对于任何新事物都要有耐心,虽然工作困难,但皇天不负苦心人,只要有心去做,就能做好。就这样,他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勤勤恳恳的工作,终于到了现在的高度。

因经历过而对北农学子充满希望

他说,不管学习好不好,生活顺不顺心,做人都要“正”,拥有良好的品格其实是人生最重要的一项,人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和基础素质。大学正是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素质的最重要时段,他寄语北农学子,在大学里珍惜时间,学习生活充满热情与激情,好好读书、关心时事、锻炼身体、培养能力,提高素质。毕业后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能有更多的选择机会,更好地进入社会、融入社会。

从进入大学到毕业再到如今,三十多年的时间,陈汝军所坚持的不过只有一件事:用自己的所学,为人民服务,为党与政府服务。三十年拼搏,让他多了一份从容,却始终不忘初心,奋力前行。尽管工作忙碌,他却不忘在闲暇时分,拿起一本书来看看;依旧留心身边的一切,收集所有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信息,不断地学习、进取,了解社会变化,听取先进理念,让自己跟上时代的步伐,带领下属,踏踏实实做实事,为农业农村的改革与发展贡献力量。

 Copyright© 2018 北京农学院校友校史办公室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04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