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 强农有我
----记1998届校友、密云区园林绿化局果树中心负责人田瑞冬
田瑞冬,1998年毕业于北京农学院园艺专业,现任密云区园林绿化局果树中心负责人,从事果树良种引进、繁育、技术推广和现代矮砧果园试验推广等工作。参加工作24年间,她用自己的脚步“丈量”了全区各镇所有果树种植基地,将最新的果树科研成果落到一线果农手中,让密云区果树种植业更新迭代、精品果挂满枝头。
密云区果树产业涉及45万亩,其中种植面积最大的当属板栗。多年来,经过不断发展,密云区建成了环密云水库的板栗生产基地,种植面积达30余万亩,约占全市板栗种植面积的一半,年产优质板栗近1000万吨。2004年,密云区被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板栗之乡”荣誉称号。
田瑞冬在多年的工作中发现虽然密云区板栗种植面积达30余万亩,但品种相对杂乱。为进一步提高板栗产量和品质,加强板栗生产与科技对接,2020年,在田瑞东的推动下,上甸子村建设了全区唯一的板栗采穗圃,嫁接燕山地区十几个优良品种,每年给全区果农提供约12万的接穗。随着采穗圃的规模扩大,供量会越来越多,逐渐优化全区板栗品种。
当年她又将矮化密植果树生产技术推广到密云区,使原本种植五年才能结果的樱桃,在两到三年内就开始挂果,四到五年进入盛果期,大幅提高前期产量。相较于传统种植模式,矮化密植生产技术,能够提高土地利用率,单位面积下果品产量更高,品质更好。在果树养护管理上也更加便于机械化操作,节省人工成本,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
北京祥和源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卓光华曾表示:田瑞冬主任为我们打通了思路,建设智能化大棚,有利于种植作业机械化管理。作业的标准化高,果树生长也好。全智能化后产量增加了,品质更高了。
多年的工作实践让田瑞冬体会到,要想使果品产业成为富民的支柱产业,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为做好果树方面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田瑞冬深入基层一线对农村实用人才开展培训,提升农村实用人才整体技术水平。要提高果品质量和经济效益,必须提高广大果农的生产技术水平。她把用于农业生产的“赤眼蜂”“捕食螨”等生物防治手段运用到果树生产中。每年六月,在防治“红蜘蛛”虫害的关键时期,田瑞冬都会来到田间地头,向果农示范投放捕食螨、悬挂糖醋液的方法,手把手传授果树管理的新技术。
一年中的大半时间,田瑞冬都扎根在果园,及时为果农解决果树生产每个时期遇到的问题,让渴望学习的果农们,掌握了更多的知识和技术。近年来,密云区制定有机板栗产业发展规划,在全力保护首都饮用水源地安全的基础上,提高果品质量,促进农民增收。田瑞冬积极做好科技研究示范推广,引进有机果品生产技术,组织果农参观学习,示范捕食螨、赤眼蜂、杀虫灯、黄板、诱芯等病虫害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方法,让果农们真正理解有机生产理念。
田瑞冬结合现在的消费趋势,她发现要想使板栗发挥更大价值,必须要走有机食品路线。2014年起,在田瑞冬推动下,全区推广起了有机板栗生产技术。目前推广近5万亩,在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转基因和激素类的物质,达到标准。目前有20多家基地,将近4万多亩地,是在国家认监委认可的认证机构做了有机认证。
随着生活水平和健康观念的提升,人们更加关注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绿色、无公害的标签,让密云有机板栗得到了消费者的广泛认可。为提高有机板栗果品的经济效益,推进品牌化发展。2021年,田瑞冬推进高岭镇20余个有机板栗种植基地,组建了“云之上”板栗联合社,打造密云本土有机板栗品牌,进一步提升产品附加值。
多年来,田瑞冬致力于推进密云区果品结构优化调整。密云区已形成“一主二优三特色”的果品生产格局,栽植规模以板栗核桃干果为主;二优为新城子、大城子、穆家峪、不老屯优质梨和优质苹果基地,三特色是东邵渠特色李子基地、酒香之路特色葡萄基地、蔡家洼和金叵罗的特色樱桃基地。果品产业成为山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田瑞冬深知有了好的产品,更要有好的宣传和推广。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密云的优质果品,带动农林产品销售。2021年五月,田瑞冬牵头与北京景山公园对接,组织全区多家农产品企业开展推介活动。
2021年,全区果树生产不仅受新冠疫情的影响,同时果树花期还遭遇了严重的春季低温天气,导致果树大规模受害并减产。田瑞冬带领果树中心全体工作人员积极寻求应对办法,减少果农损失;持续推进果品业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打造密云区有机、绿色的生态果园及现代高效的精品果园,努力使全区果树工作不受影响。2021年,密云区林果产业产量5900万公斤,果品产值依然保持在4.4亿元的较高水平。
二十多年来,田瑞冬多次被评为“北京市青年岗位能手”“优秀科技人员”“先进工作者”等称号。她立足岗位,立足于密云区果品产业建设,各项工作想在前、干在前,充分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
在推动乡村振兴建设中,田瑞冬为密云的果农们描绘出了靓丽的风景线,她在服务乡村振兴的主战场上,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用实际行动践行北农人学农爱农、支农扶农、强农兴农的使命担当,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农业强国贡献了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