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校友事迹系列展播(十九)——记植物科学技术学院86201班李荣旗

作者: 时间:2021-03-31 点击数:

 

推荐单位:植物科学技术学院

优秀事迹简介:

李荣旗,全国新长征突击队队员,北京市新长征突击手、全国新长征突击手、北京市劳动模范。现任北京锦绣大地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北京亦科信息菌素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信息菌素靶向药物北京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北京科润维德博士后流动工作站负责人、中关村生态乡村创新服务联盟副理事长、中关村量子农业协会理事、中国生物工程技术协会理、北京市生物工程学会理事、中关村生物医药学会理事、中关村农业生物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关村海淀园企业家咨询委员顾问、北京京西稻文化研究会理事。曾任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沈阳农业大学博士、硕士园艺科学和分子生物学外聘导师,中国生物医药联盟(ABO)执委(2016-18)。北京农业学校果林专业、北京农学院园艺系、北京工商大学工商管理硕士。1992-1993在加拿大Canadian Agriculture Institute Saint-Jean-sur- de-Richelieu进修分子生物学(CIDA项目,中加人才开发项目),1995年4-7月在比利时Agronomic Faculety de Gembloux进修分子病毒学和植物生理学,1980年-1997年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林业果树研究所业务副所长,从事果树育种、栽培研究。

科技农业,引领国内外农业发展。从事现代农业、现代生物技术、精准和智慧农业、生态农业(农产品安全生产与管理)和负碳农业研究与开发,包括动物新品种引进、推广。曾获得科技进步奖6项,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北京市农业推广一等奖1项。引进加拿大的胚胎生产、移植技术并在这中国推广。该项目获得国家重大产业化项目(1000万元人民币。2000年)支持并获得北京市农业推广一等奖。2003年和2020年两次出席香山科学会议。引进加拿大FSH等产品并完成了在中国的注册和市场开发,该产品目前占中国市场的90%。作为第一发明人获得专利5项,其中4项为发明专利。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著作3部。与大学、研究所联合培养3名博士、博士后7名、10名硕士研究生。承担国家重大科研和产业化项目30项,主持和参加包括863计划、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及科技部重大专项等8项,承担企业技术标准编写项目6项,主持制定中兽药产品地方标准46个。2000年主持并通过全国首个中兽药企业的GMP认证。

功绩累累,创新发展为国为民。1994年-1997年参与农业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实施办法》的起草工作。1997年,作为企业创始人之一协助北京锦绣大地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当时全国最著名的现代农业企业,党和国家领导人包括江泽民总书记等九大常委中的七大常委均在本人的陪同下视察公司。该企业为国家九大部委批准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03年-2007年为翠湖湿地公园的总设计师,并获得首批“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荣誉,为海淀区北部新区规划和建设提供了巨大的生态服务价值。2000年代表公司成功投资四环制药和北京康仁堂药业。前者当时是全国生物制药20强企业。因中关村控股问题未能上市,后者与红日药业重组,经过定向增发上市,2019年销售额突破40亿元人民币。2008年至今,组建北京科润维德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北京市发改委首批批准的企业工程研究中心、北京市科委认定的科技研究机构、中关村海淀园低碳有机循环农业示范园;北京市、海淀区高新技术企业、产学研示范单位、海淀区海帆企业,建有博士后流动站、中关村中小企业信用等级的最高级。通过了ISO9001以及14001认证。

学术精湛,技术水平世界领先。2008年至今,与信息菌素发明人合作建立北京信息菌素靶向药物工程研究中心(北京市发改委第一批批准的工程中心之一)。该发明属于颠覆性成果,被《自然生物技术》 、《自然药物评价》 以“取自于工具箱的下一代工程化抗生素”(信息菌素)为标题加以介绍。2014年在美国召开的戈登会议细菌耐药专题和2015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首届信息菌素研讨会为成为具有诺贝尔奖级的研究和中国人民将送给世界的另一个礼物;英国《卫报》署名科学家Rechard James文章认为在世界对抗超级细菌感染束手无策时的新曙光。在北京市知识产权局的支持下已经建成全国首家新型抗生素专利池。获得国家重大专项等11个课题支持。目前已经设计出治疗新冠病毒肺炎的药物9个,正在进行测试。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20年并参与国家重大转项“转基因动物育种”的研究。通过奶牛作为载体用牛奶生产药物。与中国农业大学大学合作,将该项目技术水平提高到每头优良母畜一年内可以生产600-800枚胚胎。上述两项技术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携手母校合作,积极研发农业新模式。公司和母校-北京农学院合作研发构建的低碳有机农业循环系统将养殖、种植、土壤修复、低碳技术和生态循环相结合循环形成了一园一品的技术产品体系。每年减少二氧化碳4000吨。基本做到零排放。目前研究的农林固体废弃物循环用项目通过“双重生物法”可以在3个月内将其转换为优质蚯蚓肥。土壤修复和健康土壤培育技术体系可在15-20天内达到土壤自然消毒、优化土壤物理、化学、生物结构的目标,为农产品安全的源头控制提供保障。与中关村生态乡村创新服务联盟的企业以及北京农学院合作探索建立基于地下灌溉系统的水、肥、气、热、菌、药一体化的蔬菜、中药材精准栽培系统。与北京奥科美技术服务公司合作建立了3H+IOT系统 ,即健康土壤管理、健康栽培管理、健康产品管理和基于大数据的农产品物联网营销体系。建立了基于植物健康和天然免疫基础上的生物-物理植物保护技术体系,将农药使用量降为零。

 Copyright© 2018 北京农学院校友校史办公室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04619